曾经某一年的五一劳动节,我去朝阳公园参加摇滚音乐节。音乐会临近尾声,在重金属电吉他制造的高分贝噪音的轰炸下,身心疲惫的我提前退场。一个人黯然走在树荫斑驳的朝阳公园的林荫小道上。春寒料峭,前面有三个姑娘一边走一边兴奋的打闹着,不知怎么,其中一人突然唱起了黄梅戏《女驸马》的经典唱段。那美丽的唱腔就像温柔的月光瞬间遮挡住了身后的锣鼓喧天。

那一刻,我有点感动。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目前民间流传的最广的曲种,无论是《天仙配》、《女驸马》、还是《戏凤》里的“姓朱名德正,家住北京城,”都让人朗朗上口。包括很多港台艺人也都喜欢用流行唱法去演绎黄梅戏,譬如当年徐小凤和邓丽君的《戏凤》唱段以及流行歌手卓依婷就经常喜欢演唱黄梅戏。相对于其他曲种,黄梅戏是最具备流行性元素的民间曲种。

韩再芬老师是黄梅戏的艺术大师,她的原创大戏《徽州女人》在国家大剧院上映了。她的这部原创经典剧目从1999年开始已经上演了近600场,已经成为了传统经典黄梅戏剧目。

走进国家大剧院,大戏上映,就像当年朝阳公园听到《女驸马》时的感动一样,当韩再芬老师盛装谢幕的那一瞬间,眼泪再也止不住的流了下来。

今天就让我用一个影评人的视角去点评一下这位黄梅戏艺术大师的经典艺术作品,虽然有点不自量力。

一、用现代音乐剧的艺术形式让古老的艺术散发出了新的魅力。

韩再芬老师的《徽州女人》是一出悲剧,讲述了时期一个徽州女人坎坷的一生。作品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整个戏分为四幕:《嫁》、《盼》、《吟》、《归》。

整部作品完全不同于传统曲种里现场伴奏的形式,而是采用了音乐剧的形式。伴奏除了中国传统乐器之外还大量使用了交响乐,让整部作品的音乐部分听起来浑厚、大气,增加了作品艺术渲染力。

同时在舞美设计上和灯光的运用更是增加了现代艺术魅力,让传统的古典戏曲散发出了浓郁的现代舞台感。韩再芬老师的唱腔和表演都堪称是大师级的表演,声情并茂,唱腔优美,舞蹈动作优雅大气。特别是在三幕的《吟》里,韩再芬老师一人躺在床上的浅吟低唱,把一个孤寂中的女子形象塑造的丰满立体、有血有肉,堪称整部戏最精华的部分,也是最具备了现代音乐剧特点的一幕。

《徽州女人》在传统曲种上进行了革新,从整体上具备了极高的艺术性。也让它具备了更多的现代流行元素以及走向国际舞台的可能。

二:从影视叙事结构来分析《徽州女人》

《徽州女人》从整体上来说故事非常流畅,但是从叙事结构的角度来说,感觉略有失衡。这主要的失衡在于第二幕《盼》和第四幕《归》上。

从电影故事结构创作来说,好莱坞有个经典的三幕剧创作理念,它“说故事的方法”沿袭自亚里斯多德阐释的“故事基本要素”:开端、中段和尾。而“三幕剧”形式承自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法国剧作家尤金史克莱伯所发展的“结构精良的戏剧”,注重时间推移的连续感。

当我们通过第一幕《嫁》制造的矛盾快速进入到第二幕《盼》时,我的感觉是《盼》有点铺垫的过于冗长,存在很多不必要的渲染,而第二幕和第三幕《吟》又存在戏剧表现形式上的雷同,导致剧情显得有些拖沓。而到了第四段最为的《归》,却因为第二段占用了过多时间而草草结束,感觉有点意犹未尽,不过瘾。

如果把第二幕的时间一半转移到第四幕的上是不是在结构上更加合理一些?这个有待探讨。但是不管如何,韩再芬老师的《徽州女人》都足够成为黄梅戏的传世经典,她让黄梅戏这个古老的戏种有了一次新生。